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天下第一碑”——御制五礼记碑

    信息发布者:hehddmdm_7gvrtkul7lv
    2020-05-05 21:35:11    来源:大名微旅游   转载


    御制五礼记碑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碑高12.34米,宽3.04米,厚1.08总重140.3吨,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大古石碑,有天下第一碑之称。该碑碑首为龙戏珠浮雕,碑座为赑屃;碑额刻“御制大观,五礼之记”八个大字,由宋徽宗御笔亲题

    此碑始立于唐开成五年840,原是唐朝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德政碑,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题写碑文,目前碑身两侧依稀可见。宋大观二年1108),编修五礼新仪大名府尹梁子美,进言建议将何进滔的德政碑碑文磨掉改刻五礼新仪,遂有御制五礼记碑传世。

    明建文三年1401,漳卫河决堤,洪水淹没府城,此碑随之湮埋地下嘉靖戌申年1548三月,大名府知府顾玉柱穿土发掘,石碑重见天日,却已断为九块。此后石碑在双台村静静地躺了数百年之久,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书法爱好者前来瞻仰、捶拓。

    如今,修复后的御制五礼记碑傲然屹立于石刻博物馆内,再现其昔日雄姿!  



       一、魏博节度使德政碑

     大名自古就是河北重镇,从秦朝开始,先后为郡、州、路、道、府、县治所在地,唐代为“河朔三镇”之一魏博镇的首府和中心。唐文宗大和三年(829),何进滔被朝廷加封为魏博节度使。在其统治期间恢复了魏博原属领地相、卫、澶三州的管辖权,与朝廷保持着较为融洽的关系。何进滔死后唐文宗诏翰林学士柳公权为其撰文,并立德政碑以歌颂其功德。


    1.其人

    何进滔(?-840年),字端公,唐朝灵州(今宁夏永宁县西南)人,祖籍灵武(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北),家世军籍。进滔客居魏博,先后供职于节度使田弘正、史宪诚。大和三年(829年),史宪诚被杀,何进滔被举为“留后”,军心方稳,朝廷因授进滔左散骑常侍、魏博节度使等职。在其任内,民心安定,大得民情,累官至授检校司徒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


    2.德政之碑

    开成五年(840年)正月,何进滔病死在魏州任上。唐文宗感其领镇魏博多年,追赠太傅,并在魏州城内为何进滔立德政碑、盖碑楼。诏令工部侍郎柳公权撰文并书丹,诏梁王司马度篆额,为其立“何进滔德政碑”。


    3.后世评说

    何进滔德政碑得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真迹,又有篆书大家唐玄度的题额,所以其书法艺术价值较高,历代文人墨客爱屋及乌,十分看重何进滔德政碑,每临大名,必驻足观瞻,留下诸多赞誉之词。



       二、徽宗御制五礼记碑

    北宋徽宗,为巩固统治,教化民众,把吉礼、宾礼、嘉礼、军礼、凶礼等五礼作为一代之制,修编成“五礼新仪”,传诏各地官府,刻石立碑,颁行天下。梁子美为讨好皇上,毁何进滔德政碑,以其石改刻《五礼新仪》。碑额正中为宋徽宗亲篆“御制大观 五礼之记”题额,双行八字,故称“御制五礼记碑”,简称“五礼记碑”。


    1.西周五礼

   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称。以祭祀之事为吉礼,冠婚之事为嘉礼,宾客之事为宾礼,军旅之事为军礼,丧葬之事为凶礼,合称五礼。


    2.《五礼新仪》

    宋徽宗赵佶(10821135),于大观元年(1107年)置议礼局编修《五礼新仪》,并亲为作序。政和三年(1113年)修成,共497卷,书成局罢,同年四月正式颁布《政和五礼新仪》。


    3.唐碑宋承

    五礼记碑为青石质,自下而上,由基石、龟趺、碑身、碑额四部分组成。碑首为八龙戏珠圆首,碑额正面透雕盘龙,两侧龙头朝下,龙嘴尖长,形象生动逼真,颇具唐代风格。由于大名府尹毁碑之时,有碑楼所挡,碑两侧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字迹没有完全磨去,至今柳公的墨迹仍能够辨认。正面碑文为宋代“五礼之仪”,故又将此碑称为“唐宋碑”。



    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天下第一碑”

    新中国成立后,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,五礼记碑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,195611月、19664月李先念、周恩来总理先后视察此碑。由于古碑经历两代帝王的兴建,保存着两代手法名家的真迹,是研究唐、宋时期历史、政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。据考证,此碑为我国现存最高、最大的碑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碑”。


    1.专家考察

    1936年“营造学社”刘敦桢先生调查冀豫鲁古迹曾来到这里,留下珍贵记录,刘先生在《河北、河南、山东古建筑调查日记》中记录到:“(1030日)下午一时赴城东十五里的双台村,此村居宋大名府之中点,旧日城垣,虽已湮没,四周犹存土堆断续,尚可隐约辨其故址。知旧城范围,实较今城更为辽阔。村西南有巨碑倒仆地上,徽宗所书《五礼碑》也,高十一米六十厘米,约合营造尺三十六尺余,远非明、清诸碑所能望其项背,洵伟观也。”


    2.保护历程

    1982年,河北省政府将此碑正式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  1986年,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派专家学者来大名实地勘察,确定将五礼记碑搬迁至石刻博物馆内,经拓片、粘接、修复后,重新树立起来,供游人观瞻。

    19895月,大名县配合省文物部门全部完成此碑的搬迁、粘接及立起工程,碑座粘接了重凿的龟头。

    20065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    3.历史价值

    该石碑从碑石开采到磨洗成碑,从运输到矗立,从碑首巨龙到碑座赑屃雕刻,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。是研究唐代雕刻艺术和柳公权、赵佶书法艺术的蓝本。八条巨龙和赑屃的雕刻风格为后人研究唐朝的雕刻工艺提供了蓝本。名家墨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。清代钱大昕的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右》记载“碑甚大,而字亦雄伟,惜石已断裂。”

    该石碑历经唐宋两个王朝的打造,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现象——唐碑宋承,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。它不仅是唐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见证,更是大宋陪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见证,还是大名作为“河朔重镇”、“北门锁钥”的军事战略位置的见证。因此,该大石碑不仅是研究大名府历史难得的文物资料,而且是研究唐宋时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。

     

    4.神话传说

    1.书生化碑

    宋朝时候,当地有位叫殷勤的老人,黎明时分拾粪村外,遇背着书箱赶路的书生向他问路。“往南京去,怎么走呀?”“向南走。”殷勤不经意答道。“天亮,我能走到吗?”书生又问。殷勤瞟他一眼,睹气道“走到了”!书生听后走了,殷勤继续拾粪。随后,又有一个书生问路,仍是那些话,当问到“天明我能走到了么?”这句话时,殷勤有些不耐烦了,气呼呼地说:“你一百年、一千年也走不了!”情急之下,把“到”说成“了”。此话一书,这个书生便化成一块大石碑,立在殷勤面前。殷勤吃了一吓,恍然大悟,倒身便拜。

    2.龟头逐盗

    传说有一个江南相面人在大名看到大石碑后,不再到街市摆摊相人,而是天天偷偷来相大石碑。围绕大石碑左看右看,上看下看,前看后看,最后得出“碑中有宝物”的结论,就暗下决心要把宝物盗走。在一个漆黑深夜,他拿着工具来到大石碑前,在一阵叮叮当当凿石声后,只见一道火光向南冲去。原来这个相面人已把龟头(赑屃头,下同)凿下,把宝物盗走了。熟不知,龟头具有灵性,盗宝人向南逃跑,龟头就朝南追,追到南门口村南,眼看就要追上时,一声鸡鸣划破夜空,天已放亮,龟头应声倒地。从此龟头就撂到了南门口村南(因该村南也有一大型龟头)。

    3.龟驮府城

    相传,这座大石碑是个神碑,驮碑之龟具有灵性。大名府城地处漳河、卫河下游,常常闹水灾,三年一小灾,五年一大灾。每次发大水的时候,水涨,龟就驮着城涨,大名府城免受水灾之患。然自相面人凿下龟头,盗走宝物后,漳河卫河再次发大水,一下子就把大名府城冲毁,整个城池被淤埋地下。

    4.冰道运石

    相传,大唐时候,为搬运这块碑石,专门从黎阳(今河南浚县)往魏州(今大名)修了一条大路。在冬天上大冻时候,以水泼路,形成冰道,招募几百壮丁,几千犍牛,以滚木载石,用犍牛拖拉,壮丁驱赶,耗时三年,才把碑石运抵大名。

    5.鳅龟斗法

    传说,由于大名府城内有这块神性石碑,加上灵性巨龟驮负,大水淹不了它,泥土淤不住它,水涨碑涨,水落碑落。这年又发大水,水中来了一条泥鳅精,听说此龟神通广大,很不服气。多次想制服巨龟,然而不管如何兴风作浪,龟驮负着巨碑稳如泰山,丝毫不动。于是它想出了一个非常损的主意。趁大龟打盹的时候,猛地一个泥鳅摆尾,把碑帽打落,径直砸向龟头。大龟忍受巨痛,支撑巨碑不倒,终因元气大伤,碑身毁倒,裂为九块。

    6.龙珠砸龟

    相传,巨碑首上的八条大龙,耐不住寂寞,在一天夜深人静时嬉戏,做吞吐碰撞龙珠之娱。玩耍正酣时不慎龙珠掉下,正好落到正在伸长脖子向上观看的龟头上,龟头应声断裂,没入土中。从此驮负石碑的大龟便没有了头

    ……

     

     
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